專業法務支招“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
閱讀(4680) 免費咨詢(9940581)
2014年1月2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13年全國房地產開發和銷售情況,其中,商品房銷售面積13055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7.3%,增速比1-11月份回落3.5個百分點,比2012年提高15.5個百分點。
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從產權上說,商品房只要五證俱全,即受到國家保護,業主購買商品房后擁有這個房子的所有權利。在房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商品房的性價比相對比較高。
① 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我個人微信
② 關注后,發送關鍵字“干貨”2個字
③ 我給你發《勞動合同風險版》.doc
④ 每天找我要以上物料
2014年1月2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13年全國房地產開發和銷售情況,其中,商品房銷售面積13055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7.3%,增速比1-11月份回落3.5個百分點,比2012年提高15.5個百分點。
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從產權上說,商品房只要五證俱全,即受到國家保護,業主購買商品房后擁有這個房子的所有權利。在房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商品房的性價比相對比較高。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令第88號《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已于2001年3月14日經建設部第38次部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發布,自2001年6月1日起施行。這個《辦法》主要規范:
(一)商品房銷售條件;
(二)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發布商品房銷售宣傳廣告的注意事項及廣告合同中應包含的內容;
(三)房地產開發企業委托中介服務機構銷售商品房的,受托機構應當是依法設立并取得工商營業執照的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并應當與受托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訂立書面委托合同。
(四)房地產開發企業在交付商品房時的相關責任義務;
(五)房地產開發企業違法相關法律法規時的法律責任;
一部新法的修訂出臺意味著權利義務的改變,對社會關系的重新調整,快來看看你有哪些權利義務變了吧。
一、明確商品房銷售條件
為了防止不合法的商品房進入流通領域,《辦法》重申商品房預售實行預售許可制度。
并要求房地產開發企業應當執行《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和《城市商品房預售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
在商品房現售方面,為避免出現現售商品房開發主體資格不合法、房屋質量不合格等問題,《辦法》規定,商品房現售應符合的條件。
······
一、業主要慎購已設定抵押權的商品房?
由于房地產開發企業銷售設有抵押權的商品房時,房地產開發企業買賣商品房的權利受到抵押權人優先受償權的限制。
這種情況下,業主即使與房產商簽訂了依法成立的房屋買賣合同并履行了合同中的全部義務。
但不動產的轉讓是以“產權過戶”為依據的,未過戶前,業主不能說擁有房屋產權。
但產權證是唯一能夠證明業主對房屋擁有合法權利的憑證,一旦抵押權人依法行使優先權時,房屋就會被拍賣、折價或變賣,業主就很有可能得不到產權證。
······
一、《辦法》更多的是體現了鼓勵交易,保護消費者作為弱勢群體和規范市場,提高市場交易效率的市場經濟環境中的經濟立法理念。
二、明確開發商的諸多義務,使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確立的消費者知悉真情權在購房者身上得以體現。
三、規劃市場秩序,嚴格規范違規操作
建設部2001年4月4日以88號令頒布《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對現有的房地產市場進行規范化的管理具有極為重要的積極意義,但《辦法》仍存在一些應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一、在立法方式和其本身的法律效力層級上。
實際上,此次《辦法》的頒布,所走的仍然是我國行業性立法的老套套,即“問題發現——部門文件——部門規章——行政法規——法律”的舊有模式。
在商品房交易日益發展的今天,僅僅靠一個部門規章來調整商品房的銷售,力度是遠遠不夠的。
從法律效力層級上來看,部門規章的效力是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其帶來的不利后果是很明顯的:
其一,從司法實踐的角度看,部門規章的準用力度相對受限。這一點,最明顯的是:在司法審判實踐中,當部門規章與地方性法規相沖突時,優先適用的往往是地方性法規,而非部門規章。即使沒有相沖突的地方性法規,法官也可以不適用部門規章。這是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二、對于法律責任的設定相對有限。
根據我國《行政處罰法》的有關規定,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章,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可以進行設定警告或者一定數量罰款的行政處罰。
根據此一規定,我們看到,在《辦法》中有關法律的設定中,由于所能設定的法律責任相對有限,所明確規定的法律責任只有三種,即警告、責令限期改正和罰款。
很明顯,對于規范市場來說,這三種法律責任的懲罰力度是非常有限的,這是作為部門規章的最大不足。
三、從內容上看,《辦法》回避了一些應該作出規定的內容。這有兩方面表現:
一是對于房屋銷售過程中的許多不妥當的做法、消費者投訴眾多的問題,沒有應有的反映。譬如,在房屋銷售過程中,許多銷售代理機構以看房名義收取看房押金問題;又如在房屋銷售過程中收取認購定金問題。尤
二是合同內容規定中第八條“對公共配套建筑的產權歸屬”的約定問題是對買受人的權益保護,但如何執行此項規定卻沒有任何法律或規章的規定。